65827部隊部隊長王長義抓訓練從不搞“假把式”、不擺“花架子”鐵漢有柔情 為兵解後顧之憂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A06版
    在臨江這個邊城,提起王長義,無不豎起大拇指。他現任65827部隊部隊長,身上有什麼長處,能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可?為此,記者來到臨江市採訪。
    鐵漢柔情
    王長義心無旁騖帶部隊、謀打仗、礪精兵,被官兵譽為“金牌教頭”。
    “與長義相處久了,我發現他抓訓練從來不搞‘假把式’、不擺‘花架子’,特別務實較真。”在白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徐培友眼裡,王長義是一個一門心思想打仗的好部隊長。
    徐培友講起去年發生的一件事,部隊組織新兵訓練,其中有一個重要科目就是夜間實彈射擊。一天晚上,王長義發現每個靶子旁邊都有一個小燈泡在一閃一閃的,就問這是怎麼回事,新兵連的幹部說,這樣容易找準目標,提高射擊成績。聽了這話,長義氣憤地批評說:“戰場上敵人的腦袋上能給你戴個小燈泡麽?訓練就是為了實戰,仗怎麼打,訓練就得怎麼搞,這樣將來才能不吃虧。”
    每年的冬季拉練,王長義都會帶著“一班人”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,一走就是200多公里,他和官兵一同重裝奔襲、一起構工偽裝、一塊爬冰卧雪。
    可就是這樣的鐵漢,也有柔情的一面。徐培友講起王長義“走後門”的故事。去年,王長義突然找到他,想讓他幫個忙。徐培友覺得奇怪,這不是王長義的風格,托人情的事,王長義可是第一次做。
    徐培友細聽才知道,原來王長義下邊的一個士官家庭生活困難,他聽說士官的家屬冰天雪地里抱著孩子擺地攤,就想幫忙給在地方找個工作。經過和地方領導協調,不僅給一個士官家屬安排了工作,當年團里就有19名家屬進事業單位,給32名家屬安排了公益性崗位。
    
    永不言敗
    鄭洪波是該部機動步兵連班長。他自2009年參軍以來,4次參加軍以上特戰比武,共奪得11塊金牌,先後被評為全軍優秀士官人才,軍區特戰精兵、特等狙擊手,兩次榮立二等功。“我取得榮譽和成績,都因為有一個好師傅。”鄭洪波口中的好師傅就是王長義。
    鄭洪波第一次接觸王長義是在軍區邊海防部隊狙擊手比武集訓場上,王長義是集訓隊隊長。剛開訓,王長義組織他們進行體能訓練,4人一組扛著300多斤的彈葯箱,先跑一個兩公里,再進行5組間歇跑。頭幾次還好,還能咬牙堅持,到後來連咬牙的力氣都沒有了。“那陣子,我們感覺死的心都有了。”鄭洪波說到這嘿嘿一笑。
    太苦了,鄭洪波晚上一個人蹲在操場邊掉眼淚,萬沒想到王長義突然出現在他面前。以為黑臉教官是來安慰自己的,結果卻指著他的鼻子說:“瞧你這慫樣,還想當特戰精兵,第一名不是哭出來的!”
    接下來的訓練強度一天比一天大,那次比武,小組6個人一舉拿下6塊金牌中的4塊,當主裁判宣佈他們總分第一時,大家一齊跳了起來,他們全都不約而同去擁抱王長義。
    “我的狠不是沒道理的,對他們每個人的生理心理極限我都心中有數,嚴格裡面有科學。”王長義心中有自己的算盤。
    他常對手下的官兵講:“我是從你們這時候過來的,最知道特戰兵的苦,拿金牌不容易,但是你們一定要記住一個理兒,不管遇到多大困難,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放棄,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打敗你。”
    軍民魚水情
    這幾年,臨江開放了,投資熱了,旅游火了,老百姓也富了,關鍵是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,王長義帶的這個邊防部隊功不可沒。
    臨江市委書記張習慶和王長義同一年到臨江工作的,他講起這樣一件事。
    去年6月22日,一個偷盜團夥在邊境線上連續作案3起後,逃到了山上,老百姓成天提心吊膽。得知情況,王長義一邊組織官兵進山排查搜索,一邊冷靜分析。他認為犯罪分子躲進深山後,一沒吃的,二沒喝的,時間長了,這夥人肯定會下山。便向軍地聯合指揮部建議,在搜索的同時要把好卡口。果然沒過半天,當3名嫌疑人灰頭土臉地出現在路口還沒反應過來,就被摁倒在地。事後,大家都為王長義豎起“大拇指”。
    王長義常說“邊防無小事”,每到邊境管控重點時節,他都提議召開軍地聯席會議,研判形勢,研究對策,組織聯合踏查。在軍地共同努力下,中朝邊境臨江段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平安邊境、和諧邊境,臨江市群眾安全感和社會滿意度全省排名前三。
    “我見識過王團長和他的兵在訓練場上的‘玩命’,也感受過在救助百姓危難時的‘拼命’。”張習慶講道,2010年7月31日,鴨綠江上游突降暴雨,位於鴨綠江中心的江心島上十幾戶人家被洪水圍困,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。萬分危急時刻,王團長帶領200多名官兵冒雨趕到現場,他一面組織疏散群眾,一面圍堤築壩,第一個扛起沙袋,官兵們緊跟其後奔跑著、呼喊著跳入急流。從凌晨5點直到下午3點多官兵們一刻不停,與群眾一道奮戰10來個小時,他們連口水都沒顧上喝,“那時候我就想,有這樣一支為了群眾不畏生死的部隊,有這樣一個為了百姓安危忘我犧牲的團長,我們還怕啥?”
    幾年來,王長義帶領整個邊防團,先後參加地方搶險救災67次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,贏得了百姓的敬仰和愛戴。
    本報記者 張南 通訊員 隋耐新 蔣德紅
  (原標題:鐵漢有柔情 為兵解後顧之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fsp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